发布时间:2023-01-28浏览次数:931
中新网杭州9月14日电 (潘沁文)走进浙江省淳安县临岐镇,可见一排排农舍外墙绘制着精美的中药材绘画——山茱萸、覆盆子、前胡、黄精、重楼、三叶青,即“淳六味”。在青山环绕、绿水相伴中,当地用中药材生财,超七成百姓从事相关行业,走出一条富民路。
这样的“药乡”在浙江省并不少见。浙江素有“东南药用植物宝库”之称,“七山一水二分田”的生态环境孕育出“浙八味”“新浙八味”等丰富的中药材资源。
乘着中医药事业发展“东风”,浙江省以中药探路共同富裕。该省药品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浙江省药监局”)印发《推动中药产业发展助力山区26县共同富裕的行动方案(2022-2025年)》,并建立中药助共富工作专班,编制中药助共富省局支持项目和重点工作任务“两张清单”,通过规范种植、制定标准等举措,推动中药产业发展,带动山区百姓增收,打造中药助共富产业图景。
中药材黄精。潘沁文 摄
制定标准 规范中药生产
“药材好,药才好”。中药材质量决定着中药的质量,事关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浙江省不断推进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实施《浙江省规范中药饮片生产企业采购产地趁鲜切制加工中药材指导意见(试行)》,推动中药材产地初加工和中药饮片炮制一体化发展。同时启动浙江省中药标准提升工作,积极开展省中药材(饮片)标准研究、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标准研究。
在浙江武义,用标准化建设引领中药集群提质增效成为共识。该县积极争取企业参与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机会,当地龙头企业浙江寿仙谷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先后承担了《灵芝新品种栽培及精深加工产业化研究》《灵芝、铁皮石斛商品规格等级标准研究》等70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重大科技项目,主导和参与制定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87项。
2019年至今,武义县共组织标准化奖补365万元,打造了产业聚焦融合、集优良品种选育、仿野生有机栽培、中药炮制、产品研发、临床应用、标准制定为一体的名贵珍稀药材产业集群。
同时,对于中药材而言,药用标准也极为重要。若缺乏药用标准,将极大影响其临床使用及质量安全保障。
以桑黄为例,作为一种药用真菌类药材,桑黄在《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中就有功效记载。“早几年,桑黄所属类别不明,定位不准,我们在谋划桑黄产业拓展药用领域过程中,缺乏专业人才团队,项目申报迟迟未能启动。”海宁市宏欣农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姚生良说。
了解到企业困难后,浙江省药监局主要领导多次带队调研桑黄种植企业,推动行业协会、科研院所、桑黄种植企业、药品生产企业成立联合攻关小组,开展桑黄中药材标准和饮片炮制规范研究。
历时四年,浙江省桑黄中药材标准和饮片炮制规范于2022年5月正式发布。浙江省药监局药品注册与监测评估处处长王卫东表示,该标准的制定和颁布实施,一方面规范了桑黄中药材、中药饮片生产和质量控制,可保障公众用药质量安全;另一方面带动桑黄种植业规范化发展,实现科学监管赋能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拥有了“新身份”的桑黄迎来了产业新机遇。记者了解到,目前浙江海宁两家桑黄种植企业的合作已扩展到华东医药、桐君堂、佐力药业等药企,每年销售额可增加近千万元。该市还建成桑黄种植“共富工坊”,可提供灵活就业岗位50余个,就业人员年增收2万余元。
产业融合 促进百姓增收
如果说推进规范化生产是为了给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打下基础,那么探索构建“二产带一产促三产”发展路径,则是立足于为百姓增收、助力共同富裕。
在浙江遂昌金竹镇塘岭村,有一片高山梯田,数百个三叶青育苗大棚在田间星罗棋布,这里就是浙江省林下道地药材种植基地“药王谷”。
浙江省林下道地药材种植基地“药王谷”。傅长泳 摄
据了解,三叶青是新“浙八味”和处州本草“丽九味”道地药材重点培育品种,遂昌是“浙三叶青”的核心产区。“药王谷”基地负责人、遂昌县青苗中草药专业合作社社长傅长泳告诉记者介绍,2011年,他仅种植了10多亩三叶青尚且卖不出去,现在,该合作社通过免费向农户提供种苗、种植袋和技术指导等,带动周边农户共同种植,有效盘活了3000多亩闲置土地。
当地三叶青种植技术的日益成熟,得益于浙江五养堂药业有限公司的技术指导。在当地政策、财政支持下,该公司在遂昌落成了一条满负荷生产可年产7000万瓶冻干三叶青粉直接口服中药饮片自动化生产线。目前,遂昌三叶青产业共带动农户310余人就业,农户增收总额达424万元,人均年收入增幅超过10%。
招引中药企业落地,提振了中药材种植户的增收信心。不仅如此,浙江省还着眼中药融合发展,推动中药与美妆产业、文化旅游、网络经济等深度融合,进一步扩大产业优势。
位于浙江磐安的“江南药镇”,是该省唯一以中药材产业为依托的特色小镇。当地实施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中药材精深加工、中药材市场商贸流通、旅游保健、商贸服务、休闲养生及配套基础设施等7大类项目,将“江南药镇”打造成“药材天地,医疗高地,养生福地和旅游胜地”。
又如淳安县临岐镇凭借资源优势成为浙西、赣北、皖南等地的重要中药材供应地之一,带动了周边乡镇中药材种植。当地还建设中国千岛湖中医药博物馆,增强中药文化氛围,并整合周边乡镇的乡村旅游资源,为推动淳安深绿产业、乡村振兴和美丽城镇建设提供了新发展模式。
此外,在“中药+美妆”方面,浙江省支持以栀子、三叶青、白及、香柚、杨梅等特色植物资源为原料研发化妆品。如浙江常山恒寿堂柚果股份有限公司与浙江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化妆品检验研究所联合实施“柚籽油提取”项目,开展以浙江特色化妆品植物原料为目标的原料端检测研究,目前已成功研发“柚”香精香料、“柚”洗护产品等系列化妆品。
以香柚为原料研发的美妆系列产品。潘沁文 摄
如今,浙江省中药产业蹄疾步稳,“药”让一座座青山成为了百姓眼中的“金山”,共富之曲奏响之江大地。(完)
中新社平潭9月14日电 题:马可·穆勒:能感到全世界华人青年导演正随风而飞
“这届IM的主题是‘风大又怎样’。”在福建平潭的海边,国际著名电影制片人马可·穆勒说,“我能感觉到两岸乃至全世界的华人青年导演正随风而飞。”
第三届IM两岸青年影展(In Moments Film Festival,英文缩写为IMFF)9月12至14日正在平潭举办,共收到来自全球331所高校的1849部参展作品,参与面与投片数再创新高。举办地平潭是福建省强风区之一,滨海地区全年7级以上大风天数达125天。
9月13日,第三届IM两岸青年影展上,马可·穆勒电影大师班在福建平潭举行。 钟欣 摄
来自意大利的马可·穆勒与徐小明、阿美、黄旭峰、周黎明、黄鸿端、周浩等两岸电影人、导演、编剧及影评人、高校学者,共同组成本届影展评委会。评片过程中评委们为哪些作品应该入围不断发生争论。
“有争论是很好的事,我们最后评选出的50部入围作品,风格各不相同、丰富多彩。”马可·穆勒说,这也正映照了本届影展的主题,“年轻”与“大风”,同样激荡、奋起,横冲直撞,不退缩。
马可·穆勒被称作是“将中国电影推向世界的第一人”。他曾掌舵威尼斯、罗马、佩萨罗、鹿特丹、洛迦诺等国际电影节多年,把《原野》《黄土地》《大红灯笼高高挂》等中国经典影片以及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贾樟柯等中国导演推向国际舞台。
这位与中国电影知交多年的老友,在此届IM两岸青年影展期间接受媒体访问时,毫不掩饰对华语电影的关切和喜爱。在他看来,丰富多样的华语电影,让国外观众更了解中国文化的丰富性。
马可·穆勒1975年来到中国留学,在之后的时间里逐渐结识了中国第五代电影人,也看了很多老电影。“我开始理解中国电影悠久的、与众不同的传统。”马可·穆勒说,在现实中对中国社会的了解,也让他在日后对中国第五代电影人拿给世人的作品充满认同感。
当时,对马可·穆勒影响最大的一部电影是《我们的角落》,这部短片是田壮壮在校期间的作品,由张艺谋摄影,陈凯歌担纲编剧。“我不可避免地成为他们接触到的第一个‘老外’。”马可·穆勒笑着说道。
在马可·穆勒看来,那个年代的学生有才华,更不乏各自独特的风格。“我一直期待他们的处女作,我就想把他们这些人拍的第一部长片电影拿到国外去放,让更多的观众、影评人注意到中国年轻一代的电影人。”他说。
IM两岸青年影展是以扶持全球高校青年影视创作力量为目标,集短片评比、论坛、展映等于一体的专业影像节展,倡导青年创作人以影像为手段,呈现多元时代下社会发展的真诚表达。本届影展征集到的作品中,88.6%的主创群体是“95后”新生代电影人。
马可·穆勒看了其中100部作品,他惊艳于如今的年轻导演对更多不同方向的探索。“我们决定颁奖的几部影片真的是非常有特色、有内涵的作品。”他透露道。
不久前,台湾青年演员李鸿其担纲导演的处女座《爱是一把枪》,在威尼斯电影节获得“未来之狮”奖,这也是威尼斯电影节历史上华语片首次获得此奖。该片与大陆制片人单佐龙合作。
“在台湾,李鸿其拿到的投资很少,是单佐龙帮他在大陆完成了后期。”马可·穆勒说,“由此可见,台湾不少年轻导演很有突破力,两岸合作会产生非常有力量的成果。”(完)